【藥材來源】干漆為漆樹科植物漆樹Toxicodendron oernici flunm (Stokes)F.A.Barkl的樹脂經加工后的干燥品。
【古代炮制方法】晉代有“熬絕煙”(《肘后》)的方法。唐代有搗熬篩為末(《千金翼》);“炒令煙斷”(《千金》)的記載。宋代有“炒至大煙出”(《普本》)、“炒至青煙盡”(《三因》)、“炒煙出青白色為度”(《婦人》)等方法。明代有“炒令煙出略盡,存性”;“炒令大煙出,待至煙頭青白,如此一時久”(《普濟方》)的制法。唐、宋、明、清一直沿用燒、炒、煅炭的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煅干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成小塊,洗凈,曬干后置煅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部貼一白紙條或放幾粒大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呈老黃色為度。離火,待涼后取出,剁成小塊或碾碎。
2、炒干漆:取凈干漆砸成小塊,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煙盡為度,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煅干漆呈黑色或棕褐色,為大小不一的塊狀或粒狀,有光澤,質松脆,斷面多孔隙,氣微,味淡,嚼之有沙粒感。炒干漆呈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焦黑色,質堅硬,具孔隙,無臭,味淡。
【炮制目的】干漆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脾經。具有破瘀血,消積,殺蟲的功能。
生干漆辛溫有毒,傷營血,損脾胃,故不宜生用。煅后降低其毒性和刺激性,用于婦女經閉,癮瘕,瘀血,蟲積。
【應用選擇】
制用
1、瘀滯經閉常與熟大黃、桃仁、制水蛭等同用。可增強祛瘀破瘕,通經的作用。用于瘀血阻滯的月水不通,瘀血內停,腹部腫塊,潮熱贏瘦等癥,如大黃廑蟲丸(《中國藥典》)。
2、蟲積腹痛常與雷丸、檳榔、黨參等同用,具有消積殺蟲的作用。用于蟲積腹痛,腹脹,以及蟲積蠱毒等癥。配伍地龍、蒼術,可治絲蟲病(《中草藥學》)。
3、癥瘕痞塊常與人參、三棱、桃仁等同用,具有消癥瘕,化瘀血的作用。用于產后瘀血攻心、癥瘕、血痹、干血勞等癥,如化瘢回生丹(《萬病回春》)。
【現代研究】本品含漆酚約50%~60%,最高達80%,可導致過敏性皮炎。近年發現生漆中尚含一種漆敏內酯,可使未接觸生漆而過敏,產生過敏性皮炎。漆酚與漆敏內酯為漆中具有刺激性毒性的物質,經煅制后,可免除刺激性毒性,同時對實驗動物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煮制。
2、文獻摘錄“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入腸胃。若是濕漆,煎干更好”(《證類》)。“用新瓦上下合定,火煅黑煙盡,方可用”(《粹言》)。
【總結】千漆始載于漢《神農本草經》,但在該書中未記載炮制方法。繼后晉代最先提到“熬”即“炒”的炮制方法。綜合古代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熬、烘、煅、煮等。加輔料炮制從劉宋時代《雷公炮炙論》中提出,如甘草炙,隨后有酒、醋、姜炙等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煅炭法,也有炒制法。
干漆的炮制作用早在唐代《日華子本草》中就有論述:“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其后,明代《醫宗粹言》中曰:“其性氣大悍,服之大傷血氣,若去煙而用之,止破瘀血而不傷元血,若血暈不省人事者,即燒煙熏之立蘇,足可以見其悍也”。
由干漆炮炙方法發展演變來看,以炒法最為常見,其次為烘、煅兩法。炮制方法不同而炮制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既達到煙盡存性,又不使損人腸胃,傷營血。但目前全國大多沿用煅炭法。干漆加輔料炮制,如甘草炙、醋炙、姜炙等清代至今未沿用,有關這方面的發掘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