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早晨摘取成熟果實,剖開果皮,剝去假種皮,再敲脫殼狀的種皮,取出種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緩火焙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火炮(《雷公》)的方法。宋代有面裹煨(《圣惠方》),醋面裹煨(《證類》),生姜汁和面裹煨(《總微》),火炮、炒制、粟米炒黃(《洪氏》),面裹煨(《婦人》),“每個作兩片,安乳香在內面煨”(《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用面裹煨(《世醫》)和鹽酒浸后破故子同炒干(《瑞竹》)的方法。明代有紙裹煨、棗肉包煨、麩裹煨、炒、麩炒、面裹燒熟、醋浸、制(《普濟方》),微炒(《醫學》),“面裹煨去油,取霜”(《要訣》)等法。清代有面包捶去油(《良朋》)、炮煨去油(《幼幼》)、“面包煨,研去油”(《王楸》)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肉豆蔻: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2、煨肉豆蔻:①取面粉加適量水,做成團塊,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潤濕后,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3~4層,稍晾,投入已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適當翻動,至面皮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晾涼,剝去面皮。用時搗碎。肉豆蔻每100千克用滑石粉50千克。②將肉豆蔻和麥麩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適當翻動,至麥麩呈焦黃色,肉豆蔻呈深棕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晾涼。用時搗碎。肉豆蔻每100千克用麥麩40千克。
【飲片性狀】肉豆蔻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則網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堅,斷面呈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而微苦。煨肉豆蔻表面呈棕黃色或深棕色,顯油潤,香氣更濃郁,味辛辣。
【質量標準】肉豆蔻水分不得過10.0%,含揮發油不得少于6.0%(毫升/克),含去氫二異丁香酚不得少于0.10%。煨肉豆蔻含揮發油不得少于4.0%(毫升/克),去氫二異丁香酚不得少于0.080%。
【炮制目的】肉豆蔻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溫中行氣的功能。
肉豆蔻古代雖有用生品消食止嘔之說,但因本品含大量油脂,有滑腸之弊,并具有較強的刺激性,故通常都制用。煨制后固澀作用增強,常用于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應用選擇】
1、久瀉不止可與丁香、人參、炮姜、木香等配伍,用于脾胃虛寒,臍腹痛,飲食少進,腸鳴泄瀉,完谷不化,或積寒久痢,反復發作,具有溫中健脾,澀腸止瀉的作用,如丁香豆蔻散(《局方》)。若為脾腎兩虛,五更泄瀉,則常與五味子(炒)、補骨脂(酒浸一宿,炒)、吳茱萸(鹽水泡)同用,能溫補脾腎,固腸止瀉,如四神丸(《切用》)。
2、脘腹脹痛常與千姜(炮)、陳皮(去白)、神曲(炒黃)、高良姜(炒)等配伍,治脾胃虛寒,腹滿脹痛,噫氣吞酸,不進飲食,具有溫脾暖胃,行氣止痛的作用,如益中丸(《楊氏家藏方》)。
3、食少嘔吐本品用于脾胃虛寒,食少嘔吐,具有溫中健胃止嘔的作用。治小兒傷食吐乳和消化不良,常與香附、神曲、麥芽、砂仁、陳皮等同用,有消積止嘔的功效。
【現代研究】肉豆蔻主要含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雙丙烷類化合物等。揮發油中主要含肉豆蔻醚、丁香酚、黃樟醚及多種萜烯類化合物。脂肪油中主要是肉豆蔻酸甘油脂。肉豆蔻醚具毒性,有致幻作用。炮制對理化性質和藥理作用均可產生一定影響。
實驗表明,肉豆蔻經煨制后,揮發油較生品減少約20%,且顏色變深,折光率、旋光度均有改變。有人測定了肉豆蔻炮制前后揮發油和脂肪油含量。結果表明,除滑石粉燙后揮發油和脂肪油略有減少外,其他炮制品的含量與生品基本相同。經幾種儀器分析,其生品與炮制品的脂肪油和揮發油沒有發生變化。測定肉豆蔻中鞣酸含量,其變化亦不大,故認為肉豆蔻可以生用。還有一些實驗表明,肉豆蔻炮制品的揮發油和脂肪油含量減少。炮制后揮發油顏色加深,比重增大,旋光度減少,折光率改變,揮發油中肉豆蔻醚亦降低。對肉豆蔻滑石粉燙、面裹煨和麩炒不同受熱條件的炮制品揮發油含量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炮制溫度和時間對揮發油含量有顯著影響,通過對肉豆蔻揮發油GC/MS/DS定性鑒別出了32種化合物,并測定了成分百分含量,其中有些成分是首次發現的。經進一步實驗,結果證明,不同炮制品在炮制前后主要化學成分相同,但各組分含量發生變化,炮制品肉豆蔻醚通常減少了30%,其降低程度與炮制溫度和時間有密切關系。用薄層掃描測定不同炮制品揮發油中肉豆蔻醚和黃樟醚的含量,發現炮制后肉豆蔻醚含量明顯下降,故炮制能減毒。但黃樟醚的變化不規律,有降低也有升高。通過考察炮制溫度和時間,發現肉豆蔻醚含量基本上隨溫度升高和時間延長而降低。溫度高、時間短的樣品其肉豆蔻醚含量變化不大。說明炮制程度不夠,相當于傳統所謂“外焦內生”之品。溫度低、時間長的炮制品肉豆蔻醚明顯降低。因此說明在溫度適宜情況下,時間是主要因素,加熱時間越長,肉豆蔻醚降低就越多。初步認為麥麩煨以130~150℃20分鐘為宜;面裹煨170~190℃20分鐘為宜;滑石粉煨以140~160℃15分鐘為宜。且測定結果表明,肉豆蔻醚降低以面煨為最顯著,其次是麩煨、滑石粉煨。但面煨與麩煨無顯著差異,尚需大量面粉;滑石粉煨止瀉作用差,毒性成分降低少,因此以麩煨法為佳。另一研究結果與上有差異,通過GC/MS比較分析,發現肉豆蔻在炮制前后揮發油等量進樣情況下變化不大,但肉豆蔻醚明顯降低,尤以滑石粉煨降低最多,黃樟醚也略有降低。在化學組成上各樣品間各有差異,面煨品、滑石粉煨品出現了新組分,有待進一步研究。對肉豆蔻(種仁)和肉豆蔻衣(假種皮)及其炮制品進行脂肪酸含量比較分析。結果肉豆蔻衣脂肪酸含量明顯高于種仁,但兩者在脂肪酸組成上不盡相同,種仁以肉豆蔻酸為主,假種皮以軟脂酸和油酸為主。兩者均有所降低。
藥理實驗表明,煨肉豆蔻的水煎劑和揮發油乳劑,皆比生品抑制離體兔腸蠕動的作用增強。另有實驗也證明,生肉豆蔻水煎液對家兔離體回腸略有興奮作用,而各種炮制品水煎液對腸管均呈現抑制作用。還有研究表明,肉豆蔻不同炮制品中的揮發油對小鼠腹瀉有很好的止瀉作用,其強度是:面煨>麩煨>生品>滑石粉煨。
在炮制工藝方面,除現行方法外,有人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以濕紙裹用熱滑石粉煨,或先將肉豆蔻打成顆粒,包1~2層濕紙再包面皮煨;將肉豆蔻切成4~6小塊,用面粉炒,以降低油分;先將肉豆蔻潤濕,如泛丸法裹一層滑石粉,再用面粉泛3~4層,煨后放糖衣機內,利用糖衣機轉動沖撞掉面皮;將肉豆蔻在熱砂中炒軟,切成兩瓣,再用麩炒;先悶潤12~18小時,蒸40分鐘左右,切片,麩炒;先將肉豆蔻炒出油,再加麥麩拌炒吸油;用濕麩炒煨法(麥麩與藥材之比為1:2)至麥麩呈焦黃色,去麥麩,趁熱切片;還有用土煨法、赤石脂煨法(均按加輔料炒法操作)去油。清水浸泡1小時,取出,置蒸鍋內蒸制法。
對肉豆蔻飲片炮制前后的揮發油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肉豆蔻經炮制后揮發油成分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出現13個新成分,4個原有成分消失,止瀉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異丁香酚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黃樟醚含量降低。結論:肉豆蔻采用水浸泡麩煨最佳炮制工藝具有一定科學意義。對肉豆蔻不同炮制品對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進行了實驗觀察。結果表明肉豆蔻經煨制后可對抗番瀉葉及蓖麻油的致瀉作用,且肉豆蔻的炮制品與生品比較,能明顯抑制小鼠小腸推進運動,并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小腸推進功能亢進。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還有滑石粉煨、麥麩同蒸、蛤粉炒、面粉炒、土炒、制霜等。
2、文獻摘錄“凡使,先以面裹,于煻灰中炮,以面熟為度,去面判焙干用”(《局方》)。“煨熟又能實大腸,止瀉痢”(《便讀》)。
【總結】肉豆蔻的古代炮制文獻甚多,方法也由簡到繁。方法雖多,但歷代均以煨法為主。煨法所用輔料也多種多樣,有用單一輔料的,也有用復合輔料的。在古代文獻中,有些方法雖名日“炮”,實為煨法。在各種煨法中,以面裹煨記載最多,也為近代常用。面裹煨法雖然去油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要消耗大量面粉,二是煨制時火候不易掌握,生熟不勻。麥麩與面粉性質相似,現今有用麩煨法代替面裹煨的,可以起到相同作用,且可降低成本,簡化操作,易于掌握火候。《中國藥典》2010年版采用麩皮煨。
近代的實驗研究肯定了煨法的作用,并且證明了煨制的溫度和時間是影響炮制品質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是溫度適宜,時間較長,炮制品受熱均勻;若煨制溫度過高、時間短,易造成炮制品“外焦內生”的現象。多數研究證明,各種煨法均能降低揮發油及脂肪油含量,也能降低揮發油中的毒性成分肉豆蔻醚含量。動物實驗也證實了肉豆蔻炮制后對腸蠕動呈現明顯抑制作用。因此,炮制對肉豆蔻的減毒和增效作用是肯定的。在各種煨法中,減毒和止瀉作用以面裹煨和麩煨效果好,滑石粉煨效果差,綜合考慮,以麩煨為佳。研究中所提出的煨制溫度和時間有參考價值,但還應專門對煨制溫度和時間作進一步研究,確定其最佳溫度和時間。很多人提出的改進炮制方法對簡化操作、降低成本、去油效果,似有一定作用,有的方法還與古法吻合。但這些方法尚缺乏可靠的依據,需作成分和藥效學方面的研究,才能確定其方法的優劣。近年對肉豆蔻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揮發油作為化學指標,止瀉作用為藥理指標,且藥理研究還很不深入。肉豆蔻所含成分甚多,其功用也非止瀉一途,根據肉豆蔻的功用特點,似應擴大研究內容和觀察指標,將成分和藥效、毒副作用結合起來,運用多學科進行綜合研究。
肉豆蔻的臨床應用,不論從古代文獻記述,或現今對炮制作用的認識,均宜以制肉豆蔻作為常規給藥。生品應按醫生要求給藥,不能只憑某一化學成分含量變化就得出肉豆蔻應“生用”的結論,必須從化學、藥理、臨床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綜合分析,確證生品優于制品方能更改,尤其是臨床效應可視為最終依據。